纸浆补书机在和刻本修复中的应用案例解析 —
和刻本为日本早期翻刻的中国汉文书籍,是中国古代文献在日本流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汉籍在域外传播最活跃、最发达的一个系统。根据《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记载,国内68个图书馆收藏和刻本3 056种,新会景堂图书馆(以下简称新会馆)馆藏和刻本30种32部465册,为广东省内和刻本馆藏量较多的收藏单位之一,其中部分馆藏和刻本未被收录《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为了保护好这批文献,新会馆决定启动和刻本修复工作。
2015年新会馆以《和刻本古籍修复工艺和材料研究》为题申报了新会区科技计划项目,此项目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合作,并引入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利技术纸浆补书机,特邀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肖晓梅亲临新会馆指导修复。2017年5月23日,由江门市新会区科技局组织召开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由杜伟生、周崇润、潘美娣等古籍修复保护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审查了鉴定材料,考察了现场,听取了项目技术研究报告。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综合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课题获新会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万国史记》整套单册的破损情况基本相似,主要为严重虫蛀,成网状粘连块状(如图1所示),单册存线断现象。下文以整部书的第一册为例,介绍这部书的修复过程。
1 《万国史记》修复前概况
图1 《万国史记》序第1叶a面
1.1 《万国史记》简介
《万国史记》二十卷为日本人冈本监辅所著,日本明治十一年(1878年)冈本氏刻本,半叶十一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框高17.4厘米,宽12.5厘米。朱内封刻“万国史记。冈本监辅编纂。明治十一年六月廿七日版权免许,冈本氏藏版。”[1]该书主要记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几十个国家的历史、风俗、民情,是近代日本第一部以汉文编纂的世界史,是晚清时期流行的早期世界史著作,在梁启超先生读书分月课程里面作为西方推荐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对于近代中国知识界和中国史学近代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引入中国之后,引起了当时清末中国知识界的关注,在各种新式学堂及传统书院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利用和传播[2]。
1.2 《万国史记》装帧形式
《万国史记》全书分二十卷,十册。采用日本构皮纸(手工纸) 为制作原材料,纸纹清晰,双指帘纹,韧性强,筒子叶,开本较方正,书芯单张书叶规格为22.30×14.90厘米,单叶厚度平约值为0.053~0.144毫米,封面封底为三层构皮拓印几何纹样,厚度为0.457~0.521毫米,四边距离书芯2毫米处折回,形式与中国古籍扣皮相似[3],书芯配有皮类双纸捻,四眼装订,订线较粗,单股,丝质,丝线颜色染成与书封颜色相近,装订线离书脑距离小于其他中国古籍。
1.3 《万国史记》破损情况
该书书叶虫蛀较为严重,根据《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规定,属于一级破损。封面缺损,存十六卷(一至十四、十七到十八),书芯虫蛀成网状粘连成块,封面、封底扣皮因粘合剂老化、失效已剥落。丝质装订线断开(如图2所示)。
图2 《万国史记》书叶修复前
2 修复方案的制定
2.1 修复方法
目前业界常用修复方法有三种,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手工修复技术与纸浆修复技术之比较编号 修复技法 优点 缺点方案一纸浆补书机修复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一天修复约30张左右。对于容易洇染的各介质不适宜(如印章、栏线、红蓝墨水字迹、朱内封等)方案二手工纸浆修复熟练后容易操作,修复工具需配备有抄纸用竹帘及压书机,修复一张约20分钟左右。对于容易洇染的各介质不适宜,手工纸浆修复,纸浆以短纤维为主,纸浆中需添加CMC作为悬浮剂,皮类纸纤维长,在吸管中容易成团,操作较困难。方案三传统手工修复适应性广,运用面宽,工具易得。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工作效率低,一级破损古籍一天修复约1~2张。虫蛀严重时使用糨糊较多,后期保护环境要求高,构皮纸比较厚、韧性强,作为手工补纸搭茬口处理较困难费时,虫洞婉蜒曲折搭茬容易重叠。
经检测本馆所藏和刻本用纸为构皮纸,其质地比一般刻本所用纸要稍显粗厚,韧性比较好,经过洇染测试,书叶字迹不洇染,且浸泡后纸张质量相对稳定,适合于纸浆补书机修复。经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肖晓梅指导,最终选定修复方案一,保证了修复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