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类文物保护的发展探索
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实物反映,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的红色记忆。革命文物是指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革命,中心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进一步扩大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新形势下如何保护好革命文物,让其蕴含的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是博物馆人应该重视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博物馆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在革命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需要文博行业的集体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1 革命类文物保护目前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随着近年来红色文化一再被强调,文博工作者去往多个革命老区进行文物征集,加上革命文物爱好者的捐赠不断增多,馆藏文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馆藏丰富的同时也对文物保管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但由于经济及思维固化等诸多因素,面对经济价值不高的红色文物,一些政府、博物馆人依然忽视或者无视红色文物面临的经费和人员管理上的困境。在平时的管理和维护中,无视或者忽视文物基本的防虫、防光和防尘等损害因素[1],更不用说防震、防雷等必须重视的方面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1 革命文物保管制度不完善
从目前来看,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制定的文物保管制度远不完善,更不用说根据自身场馆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完善文物保管制度,当前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1.1.1 文物保护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国家重视红色文化,下拨的革命文物经费逐年增加,并去往多个革命老区征集文物,馆藏革命文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断丰富,但相应的文物保护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到位,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就形同虚设。
1.1.2 文物库房管理混乱
文物保管制度不健全,账、物不分这种混乱的文物保管方式,容易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建立健全文物保管制度,进一步加强文物库房的综合整改,这是革命类纪念馆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之路。
1.2 文物保存环境有待提高
革命文物中有大量的纸制品、棉麻制品、铁制品等类型,这些文物对保存环境要求较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一些国家级、省级大馆设备相对齐全,有恒温恒湿设备、氮气真空消毒机、远程监控和红外监控相结合的安全库房,这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很多中小型革命纪念馆的诸多硬件均不达标,还停滞在仓储式的管理水平,没有标准化的安全库房,库房内文物摆放杂乱,更不用说必要的恒温、恒湿、消毒等基础设备,远远达不到文物保存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对文物的损伤在所难免。
1.3 文物保管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文物保管是十分细致的工作,文物管理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文物保管水平的高低。许多博物馆文博专业人才很少,人员分配比例也不合理,系统内很少组织文物保管专业的业务培训,保管者自身也不重视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学习。文物管理者不能深入研究文物的内涵,深挖文物背后的感人事迹,仅仅停留于看管文物、进库、出库的登记,这远远不能满足革命类纪念馆的发展要求。
1.4 数字化工作还比较滞后
现阶段文物的数据信息库远不够完整,中小型革命纪念馆的文物数字化进程缓慢,大多数纪念馆只停留在文物基本信息的录入,更没有能力建立文物数据维护管理系统,没有拍摄多维度的高清文物图片,更没有资金和条件去使用先进的3D扫描技术。3D扫描技术可以高清晰、多维度的保存文物最全面的数据、图像信息,这项技术的应用对文物后期的修复甚至复原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各单位要提高对革命文物的重视力度,健全以文物尤其是革命类文物保护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2 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
近些年,我国革命文物事业被高度重视,革命纪念馆在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前提下,不断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的相关制度,加强文物的预防工作,对革命文物做到实时跟踪,做好文物预防工作,加快文物数字化的建设,推进文物保管人才队伍的建设。
2.1 加强文物预防工作
预防性保护现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共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等知名博物馆都把预防性保护作为文物保护的最主要工作,通过监测控制环境,着力改善文物保存的条件和环境,抑制病害发展,将文物的损害减到最少。例如一些金属类文物容易被腐蚀,在保护中要注意防潮,控制好湿度,而纸质和布料类除了日常温湿度的监测,也要注重虫害。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保存微环境质量调控技术,为珍贵文物配置恒湿的储藏柜和保护囊匣等,从而在最小干预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文物腐蚀损失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