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活用思维导图,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1.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现状

曾对高三文科班4个班206位同学做了一份《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水平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1)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特征(自然地理要素、人文特征要素)的辨识度较低,只有58.33%的同学达到“基本可以辨识”。(2)从相关的两种甚至多种自然要素和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时,有65%的同学表示“通常分析不全面”。(3)对于变化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有73.33%的同学不能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其过程和差异。

针对现实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教学和备考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文从思维导图运用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了有益探索。

2.初构思维导图,尝试构建答题思路

地理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的本质是: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区域认知下,对新的地理情景,根据问题的指向,运用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思想方法对真实、复杂的现实地理问题分析,解决和论证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多是让同学就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提问学生。这样,因时间有限,学生考虑不充分,致语言表达常常思路不清,答案碎片化明显。因此,给学生充足的酝酿、思考时间,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思路效果更好:(1)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充分,答案会更加准确、全面和有序;(2)便于老师诊断、发现问题,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以下以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III卷综合题37题第(1)小问为例,进行实操介绍。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下图为一名同学该题的思维导图初稿和该题的答卷。从第一小问来看,6分的小题,学生没有拿到分值。从整个答案和思维导图很容易来看出,造成该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导致整个思路出现偏差。学生在审题时将关键内容“河面宽度不明显”这个“果”看成了研究对象,致使问题转向,由“为什么河面宽度不明显”改为“河面宽度不明显会怎么样”,从而造成整个小题丢分严重。

3.诊断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正确思路的出现,一定是基于问题展开的思考,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应该精准审题。对题干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引导语、研究对象、指令词、关键词、限定词。从问题出发,把问题、材料、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构建显性的思维链条。

该题干的研究对象:该河段;关键词: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指令词:分析。从学生的思维导图推测,该生对于关键词“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也认为是核心研究内容,与之相连的是“侧蚀弱”,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不详。从该生的答案“由于河面宽度不明显……”来看,该生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看成了研究对象,自己添加“其影响”为关键词,导致整个思路出现偏差,没有拿到分。

以该生的思维导图为案例进行课堂引导时,重点审清题干部分,然后找同学在原思维导图上进行初次修改。修改后,如下图,将“宽度变化不明显”改为“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将两者之间的“——”改为向左的箭头“”。

修订后,很容易从思维导图中看出两者之间的因果的关系,成功将问题和必备知识点连接起来。接下来继续引导,让学生思考“导致该河段侧蚀弱”的原因,并将思路继续绘制在思维导图上,如下图:

学生思考并完成以后,给时间讨论,自我修订思维导图,老师不参与。最后老师给出该题的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参考答案再次修订思维导图。【参考答案】(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4.重构思维导图,强化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