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页 > 期刊导读 >

假期给心做个保养

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在新年的时候给我发来了一封四个字的短信:“新年慢乐”。非常喜欢这个慢字,至今我在过年的时候,给大家的问候都是“慢乐”。享受节日的惬意,为什么要乐得那么快呢,慢慢来该有多美好啊!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过节正是一个可以修复自我的良好时机,所以,把握好这个机会,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安稳下来。

A学会爱的表达—让亲情成为主题

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都会谈论一年中大家的收获,特别是同龄人的聚会。当我们议论着谁跳槽越跳越高,谁换了最新款的坐骑,谁手中摇晃着土豪金,谁一掷千金买了大房子,谁的孩子考上了名校的时候,攀比之风便已经将人们之间的距离以金钱、阶层来度量了。亲情在这个时候被冷落到了角落之中,不再被人提及。

试想一下,一旦人与人之间消失了亲情,还会剩下什么呢?如何展开一个话题,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因此,当我们难得有机会坐在一起的时候,聊一聊人文,沟通一下一年之中某个记忆深刻的瞬间,会让彼此之间的话题更具有持久性,也会让心靠得更近。毕竟,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是情感。

B避免形式主义—让团聚更寻常

随着2008年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节日已经开始分散在全年的各个时间段。当家庭形式发生变化的时候,团圆的观念也可以随之而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对节日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了。过年不能够团聚,可以找其他节日聚在一起,让家庭聚会更加灵活,也避免了常年无法与家人团聚的伤感。

小夫妻回谁家过年造成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将陪父母过年视作形式化的事情。由于平时忽视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过年回家不仅满足了父母的念想,更是弥补了自己的遗憾,给自己“尽孝”的机会。如果能将亲子互动常态化,平时也能“常回家看看”或是常打电话,过节去哪里便不会成为严重影响情感的问题了。

长期难以回家的群体,可以结伴过年,尽量避免一个人的节日。这个时候,社会支持体系,也就是我们的朋友圈显得尤为重要,它会成为我们心灵相伴的重要支撑。而政府以及企业在节日期间,也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一类群体中,真诚地给予关心。

C掌握好心理预期—让过节不再理想化

很多人习惯将节日设计得非常理想,当实际情况远不如自己的最初设想时,势必会产生挫败感。因此,平淡看节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老年人,往往将过节当做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节后又失落感徒增。由于一些家庭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子女回家过年原本就带着自己的负面情绪甚至是偏执认知,这种情况很难在节日里让亲情得以良性互动。当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知晓家庭成员存在的心结,淡化那些消极因素。老年人,要淡化对节日的期盼,将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平分到日常生活中,让亲情日常化。毕竟现在的职场人压力非常大,生活节奏也快,老年人可以尝试着主动与子女接触,沟通社会经验,成为他们日常减压的幕后助手。这样做往往比过年集中聚集亲情更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D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节日也可以成为我们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最佳时光。平时工作忙碌,人们无暇顾及独属于自我世界的那份喜好,当节日来临的时候,我们正可以拿起长久不吹的竖笛,捧起搁置已久的插花,缝纫美丽的十字绣,弹奏欢快的吉他,穿上跑鞋去公园,带上足球与孩子疯玩一个下午……培养兴趣爱好是人们养心护心的最佳途径,行为主义也告诉我们,行动的改变可以给人们换取一个全新的情绪。对于每日为生存而忙碌的人们来说,正是过节给了我们放松的时间,来真正实践健康心理、健康身体的愿望。

E体验自我价值—在节日中行善举

行善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也是了解社会、扩展人际空间的好时机。不能回家过年时,不妨去做义工或者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忙碌起来。古代中国,每当节日就会有富裕家庭开粥棚行善举。而进入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后,我们的节日往往会忽视行善这一项社会功能。

从人的心理需求角度看,慈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是一种解决内心焦虑的良好途径。当我们走进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内心的焦灼便会减弱,当我们去真正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的时候,内心的恐慌便会消减,善举本身的基本功能是发现自我的力量。当我们拥有力量的时候,内心必定是平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