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页 > 综合新闻 >

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裘世杰:自称"建筑工人"

近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裘世杰副主任医师在该院率先开展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头颈肿瘤手术这一高难度新技术,引发关注。

出生于1979年的裘世杰深刻理解父母在名字里对他埋下的期许:人生在世,要有“杰作”。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毕业,不管是一次小小的实验,还是手术台上的疑难病人,他都抱着十二分的态度去面对,力争结果完美,成为“杰作”。

不光能切除病灶,还会修复、重建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第六大常见肿瘤,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0%。最常见病变部位是口腔、咽部、甲状腺、食道和喉部。

这些部位发生肿瘤,被称为“最可怕”的肿瘤。不难想象,如果肿瘤涉及口腔、口咽等部位和器官,治疗势必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语言以及相貌,这就是这类肿瘤“可怕”的原因。因此,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3岁的林师傅(化名)因食物难以下咽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下咽癌。经人介绍,他找到了裘世杰。检查结果显示,林师傅的咽部肿瘤巨大,充满了整个咽喉,且位置不好。切除肿瘤后,咽部缺损较多,原组织仅剩3厘米,将造成咽部塌陷。

因此,手术治疗的难点是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额部皮瓣、鼻唇沟皮瓣、颈阔肌皮瓣、胸三角皮瓣、胸大肌肌皮瓣、颏下瓣等是平时应用最多的皮瓣。不过,林师傅的血管条件并不适合。于是,裘世杰决定将自己准备已久的一项新术式应用在林师傅的咽癌手术中。

手术如期举行。第一关,首先是肿瘤切除。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保护生死攸关的颈内动脉,还要充分考虑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尽量减少对颈动脉的刺激、降低继发性脑梗风险,裘世杰不得不比往常更加谨慎,就如同“特种兵排雷”一般惊险。

闯关顺利,进入到第二关,也就是用锁骨上岛状皮瓣修复下咽癌切除后的缺损手术,裘世杰将从患者右侧锁骨上取来的皮瓣连接着血管,“转移”到咽部,上接舌根、下至食管进行缝合。术后病人喉镜检查皮瓣色泽完全正常,喉功能恢复理想,康复出院。

动手术好比建房,每一步都是关键

一台台手术的成功看似必然,背后是裘世杰的全身心投入和忘我耕耘。

中学时,他生物课程非常优秀,思量再三,走上了从医之路。每次动物实验,他都被分到操刀的任务,同学和老师都认为他是天生的外科医生。从大三开始,每天放学后他在就省级医院急诊科实习,跟在老师身后实操缝线、打结、切割等基本功。

“动手术就像造房子,先画好图纸,再将一砖一瓦堆砌。哪怕是一小滴水泥,都有他严格的定位。”裘世杰把自己比喻成“建筑工人”,造的时候不严谨,就会随时塌房。

参加工作后,他对病人更加负责。每台手术前,他都要再看一遍手术图谱和解剖学书籍,在医院旁租住的“老破小”一待就是一整天。

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让医生成为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今年42岁的他正在攻读博士。一头忙临床,一头忙科研。如今回忆起来,裘世杰直言“那段时间最苦”,苦的不仅是他,还有孩子。

当时,女儿还在上小学一年级。一天下班后,裘世杰匆忙赶往学校,已是傍晚6点。校园里,只剩下女儿和门卫。看到爸爸,女儿委屈地哭了。裘世杰拉住女儿的手,一字一字地说:“爸爸不能不管手术台上的病人。你要记住,你是医生的女儿。”似懂非懂的女儿忍住眼泪,点点头。

最近,这位停不下来的医生又在忙碌一项新的省级课题。他和一位海归博士正在合力研究一款用于修复咽喉缺损的生物膜,以减少皮瓣游离对供区的影响。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通讯员张林霞徐晨燕